新常态下的家园共育

【摘要】

受全球性疫情的影响,教育出现了一些新常态,家园合作更加紧密,幼儿、家长、教师成为了一个成长共同体。本文从家园协同和个性互动的互为融合、创新形式和创生实践的协同统一、和谐发展和多方成长的合作共赢三个方面,探索新常态下的家园共育,在指向儿童可持续发展的不变前提下,努力提高家园共育质量。

【关键词】

意识转换、教育合力、成长共同体

【正文】

疫情期间,家长和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幼儿足不出户就可以畅游知识的海洋。尽管互联网、人工智能在知识传递中的广泛应用,教师的角色扮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对幼儿的启发引导与因材施教等也是任何手段都无法取代的。虽然教师不再是知识垄断方面的权威,但却是信息分辨整理、知识整合创新、价值澄清重构、教学启发引导等方面的权威。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业已发生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新样态在倒逼着教师“师幼观”的改变。教师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调整自身的角色扮演,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而是精准到位,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家园协同和个性互动的互为融合

生活是个伟大的先生,最好的课程往往诞生其间。幼儿、家长和教师,每一天都在感受和体会着疫情的发展,幼儿认知、体验和实践的多元结合。教师、家庭空中连线,架起了在线沟通与指导;家长和孩子待在一起,由首任教师转为首席教师;社会上的各路专家学者、名师名流纷纷为战“疫”贡献才智,这就有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多元结合。同时,孩子们经过这次战“疫”的洗礼,能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幼儿有了发展生命和预防的体验。每天报道的新闻、发生的故事,以及孩子们在居家生活期间的切身感受,无不是课程的最好资源。

特殊时期,家长是基本的、最直接的教育者,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参与者。家长资源的丰富多元性、亲情性和便利性,是幼儿园所不具有的。

  1. 建立家庭科学育儿资源库

疫情过程中,教师搜集、整理、编写了不同年龄段,共计45篇宅家指南“疫不容缓——东方娃线上游戏”,向家长推荐生活作息和每日生活游戏建议,帮助完全没有准备的家庭解决了怎样度过每一天的问题。幼儿园精选、共享已有的优质网络资源供家长自选使用,更好地陪伴幼儿,引导家长从教育的“配角”到“主角”的“换位体验”。

  1. 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家园互动

每一位孩子都是独立特别的个体,各有所需。如果只是推送宅家的资源,是不能满足每一个家庭的教育需求的。教师思考尊重每一个幼儿的真实需要,在落实家园互动过程中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疫情期间,通过“开心、伤心、害怕、生气、难过”等幼儿表达出的情绪,进行深入和拓展,有情相伴系列中悦纳并支持每一位幼儿的个别化体验与表达。引导幼儿在多元的家园生活中感知,支持幼儿在包容的家园环境中学习,聚焦幼儿在家园互动中成长。

疫情常态化告诉我们,今天,教育最大的挑战不是如何增长知识,而是如何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指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们就要超越文本符号,超越教师讲解,超越室内静坐,超越单一认知,引导幼儿关注更加广阔的世界。

二、创新形式和创生实践的协同统一

(一)尊重儿童成长的创新形式

为了给予孩子和家长更适宜的指导,教师积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教师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

1.家园互动形式的新尝试

信息技术逐渐改变教育模式,家访的模式从走入家庭的家访改变为线上个性化家访。如小班雨青宝宝发出了“妈妈为什么不陪我”的诉求,教师了解到妈妈是一线医生,疫情期间都不在家,于是通过家长、教师与幼儿三方面协商沟通形成的个性化行动,同伴之间每天的线上互动问候,老师每天和雨青在线上讲故事、做游戏,引导家人给予雨青更多的关注和爱。疫情期间,老师们除了开展了丰富的线上宅家游戏之外,更是开展契合幼儿实际的心理沟通,以疏解幼儿的心理问题。

2.日常家园活动的新趋势

往年每学期幼儿园都组织丰富的家园活动,今年如何进行呢?常态化背景下,面对在园和宅家的孩子,幼儿园精心策划活动,特殊时期里的节日,幼儿园开展了“特殊时光下的儿童节”“立夏至”“云端成长——毕业季”“爸气十足——感恩有你”等线上、线下同步活动,让幼儿感受以往节日一样的欢乐。教师不满足于只是让孩子渡过每一天,还想让孩子的每一天都更有意义,让特殊的“云过节”的方式留在孩子的记忆里闪闪发光。

疫情让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起来,让家长朋友们也有机会在生活中尝试扮演教师的角色,俯下身来和孩子一起玩耍游戏,尝试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看待和观察孩子的生活。

(二)立足儿童视角的创生实践

常态化下,教师结合各自年龄段当前幼儿的关注点、年龄特点、兴趣以及需要,尝试以情境式、连线式、游戏式、互动式、提问式等展开线上线下实践行动。

1. 班级——线上线下“云讨论”:线上线下倾听孩子的原声音,收集兴趣点、教师引出话题、幼儿自由讨论,在与同伴的对话中,引出更多的内容、班级教师分析班级幼儿具体情况,梳理班级活动。

2. 教科研组——共商研讨“集智慧”:分析各年龄段指南目标与要求、结合疫情背景研讨活动可行性、 给予活动建议。

3. 班级群——精彩活动“多互动”:选择适宜的时间(晚饭后或周末)和方式在班级群内发布活动,共商活动内容、以照片、视频等方式,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活动中的成长、特殊情况,个别指导与帮助。

4. 微信公众号——理念经验“齐分享”:科学理念的传播、成功的案例、挖掘儿童在活动中的闪光点、教师的自我反思。

三、和谐发展和多方成长的合作共赢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形态和互动形式,但教育的核心任务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需要教师思考如何在常态化背景下,依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始终立足幼儿视角,思考教育的时代性,搭建平台,联结资源。

(一)家园互动好时光

疫情刚开始,教师关注到有孩子对疫情表现出压力、紧张和郁闷。于是,教师引导家长让孩子们以语言和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关于疫情——孩子的视界”,和孩子一起正确认识病毒、传染、疫情。家长教师携手用温暖、用爱和他们谈论不美好的事情,引导他们积极地、正面地去看待这个世界,同时也可以让家长通过观察、记录孩子的语言和图画看到孩子的发展,支持孩子的学习。

(二)分享交流好方法

借助平台,共同解密孩子的成长。教师探寻与家长的教育合力,为家长之间的沟通搭建平台,收集家长们在陪伴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梳理家长们陪伴中的好方法,在班级群、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就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事件进行共享交流,亲子、师幼互动常态化,让家长看得见儿童,看得懂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假期里,口罩成了幼儿关注的热点,教师看到了孩子妈妈在朋友圈里的分享的自制口罩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有意识地在评论中抛出了这个问题:口罩有什么用?有什么式样?怎么自制口寨?一石激起千层浪,班内的孩子都积极投入到查找资料、自制口罩中。疫情期的测温,引导家长借助班级群分享孩子记录体温的方法,使孩子在学会管理自己身体、关注自己健康同时,学习同伴的各种记录方式。小小的记录里装载着孩子们学习大大的可能,即便是假期,孩子的发展也不会因疫情的爆发而停滞。家长之间、幼儿之间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当回顾疫情期间的家园活动时,教师发现在活动中不断释放家长的主动性,从单向分享到多向分享,再到一对一指导,家长的参与度越高,孩子的学习越有效。

四、指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家园共育实施的终极目标是不变的,那就是幼儿的发展。每个短期的教育行为在当前可能很难获得显著的效果,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当下的结果,更应重视教育行为的长远影响。课程实施不能单纯指向幼儿认知的发展,应关照多个方面。中班“悦绘·健康”主题活动中,教师提供有关抵抗病毒的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等绘本、相关视频,并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担任网上助教,开展生动的现场互动,丰富幼儿直观经验,支持幼儿学习。幼儿通过谈话、回顾、调查、体验、打卡、制作、展示等多种形式,将零散的经验加以整合,成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验体系。幼儿在关于“悦绘·健康”的健康行为目标达成度显而易见,但巩固培养起来的卫生习惯、健康行为是课程实施的难点。所以,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仍需要持续关注幼儿的行为养成习惯情况,使良好的生活理念和习惯根植于幼儿心灵。

常态化下的家园共育不断释放家长的主动性,从单向分享到多向互动,再到一对一指导,成人能看到孩子的发展,孩子的发展进而可以得到来自成人更好的支持,常态化交流促成幼儿、家长、教师三方的持续性互动,不断地推动三方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学前阶段的学习并非既定的知识学习,而是在鲜活教育场景和过程中的学习。孩子们在生活中感知,在活动中思考,在游戏中探索,进而获得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不管是疫情特殊时期,还是日常生活,成人都需要通过审视与判断,因时应变、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指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家园携手找到当下最适宜的,与儿童生长状态互动的方式来开展活动,为儿童的生活、学习带来更大的空间,更丰富的活动,更多样的经验,更融合的智慧。

栏目导航

首页标题    园本课程    课程游戏化    新常态下的家园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