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分享,让游戏更有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各项活动中。”也就是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正是满足了幼儿的需要,促进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虞永平教授的讲座中也提到,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的课程更适合幼儿,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获得新的经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课程游戏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改变:
幼儿在学习方式上的变化: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满足了幼儿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一块安静的小区域、一张操作流程图、一面可操作的墙面、柜面,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孩子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积累。同时,我们根据主题的行进来提供操作材料,并提出了规定时间需要完成的要求,设计了表格,每个孩子在操作完后,在相应的表格内盖章,表示完成。还设计了“未完成”的柜面,幼儿可以将自己没有完成的操作材料放在柜面上,以便下一次的操作。这样,幼儿带着任务去进行学习型游戏,更加投入、专注了。
教师在观察指导上的变化:教师的指导少了,观察多了,我们更加注重对不同层次幼儿的指导行为。在进行个别指导注意方法,当幼儿遇到困难对某种材料束手无策时,教师不急于将所谓的正确方法抛给幼儿,而是通过提供帮助或通过同伴的协助引导幼儿思考;当幼儿的操作方法出现错误时,教师也不一概否定,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提问让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使他们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思考,通过探索来发现自己的错误。
那么,除了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教师的观察指导等环节,如何让课程游戏化对幼儿始终充满魅力呢?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讲评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游戏化讲评是指对活动过程、幼儿参与程度及幼儿活动状况而开展的一种催化剂式的、消化剂式的讲述,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可运用讲评环节,帮助幼儿汇集活动中的各项信息,分享各自活动中的快乐、解决过程中共同碰到的一些问题。所以课程游戏化讲评环节是幼儿个体建构与共同建构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是一个必须重视的环节。那么,哪些情况下必须要评价、分享?如何评价、分享呢?
一、当新材料投放后无法得到所有小朋友的青睐。
新材料投放后,不是每一样材料都能受所有小朋友的欢迎,当遇到某些材料“门庭冷落”的情况,教师不必急着换样。这往往是由于幼儿对新材料的玩法不熟悉所致,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分享交流的机会,对新材料进行介绍,或请玩过的小朋友分享一些操作经验,让幼儿对玩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去操作的兴趣。
二、当活动的规则与幼儿实际操作发生矛盾时需要评价、分享。
在活动规则与幼儿操作发生冲突时,分享有助于优化游戏规则。大多数游戏的规则都是经教师事先预设,但是操作的主体是幼儿,当他们的实际操作与规则发生矛盾时,教师可以利用分享交流的环节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如“是否要修改规则?”、“规则怎么改可以变得更好玩?”经过大家的商讨,既优化了游戏的规则,让规则变得更合理、更好玩,又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我们表演区中发生的一个案例:表演区刚开的时候,很多小朋友很想观看剧场的表演,时不时地跑到外面去看小剧场什么时候有演出,小剧场的小朋友表示影响他们排练,我和孩子们在交流分享环节提出来商量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孩子们经过讨论,最后确定,小剧场的小朋友排练好后到门口通知大家一声,想去看的就可以去看表演。
第二天,孩子们都在安静、专注地进行着操作游戏,突然,小剧场的小朋友喊道:“我们小剧场可以去看戏啦!”,立刻,教室里沸腾起来,很多孩子放下手中的操作材料,冲了出去,原本狭窄的小剧场也显得更加拥挤,而且个别小朋友因为自己被打断而不开心。于是,我们又在分享交流环节组织了第二次讨论,最后商量出小剧场的人可以进活动室安静地邀请小朋友去看演出,可以发票。到了第三次活动时,小剧场的小朋友安静地邀请小朋友们去看演出,第一场演出结束后,申芯睿小朋友跑过来跟我说:“拿到票的小朋友都想坐第一排,我们想在票上写上几排几座,像电影院一样。”于是,请我帮他们写了“第一排第一座”,她说可以了,后面的自己画。十分钟后,小剧场的孩子们拿着票来邀请小观众了,小观众也对号入座,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安静地看起表演来。在这中间,他们也为了位置有争议,但最后自己统一了在小剧场工作人员的安排下,从左往右数或者从右往左数来找位置。
在三天的发现问题、反思、解决、尝试中,孩子们终于寻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来解决,确定了小剧场的规则,他们的方法得到了小朋友的肯定和推广,现在的表演区秩序尽然。演出精彩,不仅满足了孩子们自我表现的需求,也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交流。
三、当幼儿操作材料时发现了新方法时需要评价、分享。
一份材料投入时间较长后,幼儿在操作材料时会有新的玩法,就可以让其成为接下来集中交流的一个分享点,当然只限于当前幼儿同伴间发现过的新玩法,利用激励性的语言“下次你们再去试一试”,鼓励他们再次尝试与发现。
如:在一次益智区的游戏中,孩子们玩起了“管道”游戏,正当管道快搭建完时,张苏桐的一声“呜”吓了大家一条。立刻,孩子们被吸引过来,只见张苏桐鼓足了气,在塑料管内“呜”一声,其他小朋友开始寻找各个管道口听声音,游戏课结束了,孩子们仍然兴趣未减。于是在分享交流环节,我请孩子们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并留了问题给他们:“下次玩的时候,试一试,是不是你们说的所有管道都能听见,什么样的管道口听不见?”
第二天,旭旭和寒寒也来到了这里,经过反复试验搭了很长的通道,并在塑料管道内发声。寒寒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需要堵住洞口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堵住洞口?需要什么东西呢?”我反问。他说:“我发现中间有东西隔住的管道就听不声音了,老师你有盖子吗?”我说:“你可以去各个区寻找。”寒寒找了一圈,带回了不同大小的瓶盖,试图堵住洞口,但是都太小。寒寒和旭旭开始商量,两人各自又去纸艺区里寻找泡沫球、生活区找毛线,一次次的尝试,终于用毛线球、报纸求堵住了几个洞口。他们兴奋地说:“我们发现了,洞口被堵住就听不到声音,没有被堵住的洞口可以听到声音。”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其他小朋友,大家纷纷都去尝试。
在分享交流环节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了堵住洞口前后的变化,并通过操作验证了自己开始的猜测,获得了成功。
四、当幼儿合作时发生了纠纷需要评价、分享。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在合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小争论、小摩擦。这时,教师无需急于干预,可耐心等待并适时观察他们是如何处理的。如果纠纷尚未解决,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商议问题处理的方法;如果纠纷已解决,就可以在交流中让当事人来介绍经验,还可以提出诸如“谁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来引导幼儿发散思维、集思广益,帮助集体积累更多解决纠纷的办法。
五、活动中出现问题和解决不了的困难需要评价、分享。
幼儿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问题,例如:在手工区内,小宝折了一艘纸船,并把它放在了水中,当发现纸船被打湿并沉下去时,他又选用了厚一些的卡纸来进行试验,发现不管是什么材质的纸船都会被水打湿并沉下去,只是时间的长短,这时教师在旁耐心地观察他遇到问题后的解决办法。然后在接下来的分享环节中就抛出了“纸船怎样才不会沉”这个具有共性的问题,让幼儿出谋划策,共同讨论。孩子们发现了纸的吸水性,他们积极探索、尝试,他们选取不同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探索,折出了不同类型的船只,并根据需要运用辅助工具进行再添加,从而创造性地制作出了与众不同的小船。在选择材料中,他们又发现了广告纸因其具有油性所以不容易被水打湿。随着活动的推进,孩子们还选用不同的辅助物(泡沫、吸管等)来帮助纸船成功地漂浮在水上。
六、个别幼儿反复失败,但依然耐心坚持,需要评价、分享。
例如我班的朱云昊小朋友喜爱玩“大力纸桥”的游戏,当他经过自己努力制作的纸桥,连一枚硬币都承受不起,但是他仍然不放弃,尝试不同的折纸方式,不断地耐心改进桥梁的结构。每当看到这样的孩子,我们都会为他的探索精神和坚持不懈而感到高兴,并在分享交流中进行表扬,鼓励更多的幼儿向他学习,培养不怕困难、耐心坚持、勇于尝试的精神。
有效的评价、分享,是建立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的,教师在讲评中,需要根据孩子的现场情况、活动的发展现状、选择适当的讲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讲评的指导作用,促进不同水平、不同个性孩子的提高和发展。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可以在幼儿的探索学习中提出一些假设问题,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去发现。比如: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试试看等等,激发幼儿继续学习的欲望。教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