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健康提示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4天,平均为2天,临床表现一般为突发高热,咳嗽、咽痛,肌肉和关节痛。流感起病急,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
流感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其次是通过病毒污染的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密切接触也是传播流感的途径之一。
温馨提示: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咳嗽、咽痛、流涕、鼻塞、身体疼痛、寒颤、疲乏、腹泻、呕吐等症状。流感的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呢?流感高发季节又应该如何预防呢?一起来看看吧!
流感高发季节应该如何预防?
一、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介于现阶段流感流行趋势,冬春季3月份仍可能出现流行高峰,推荐易感人群进行流感疫苗接种。
二、加强重点场所消毒防控
托幼机构要加强流感的健康教育工作,倡导流感疫苗接种和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切实落实晨午检、缺勤缺课登记、传染病报告等各项防控措施。班级老师多关注幼儿的健康监测,一旦发现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及时送医治疗。
三、采取日常防护措施减少流感感染和传播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应及时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居家休息,患者居家隔离观察,不带病入园,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流感样症状患者去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做好个人防护
1、减少去人多密集的地方。流感病原主要通过人们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闭塞的房间也会让细菌和病毒密度上升,增加病原传染机率。
2、远离“毒”源。家里有人感冒,应为患者佩戴口罩。确诊感染流感病毒应及时治疗或自我隔离,以免传染给他人。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远离流感病毒携带者,避免与之近距离接触,以防感染。
3、讲究卫生,勤消毒。在家勤洗手,多喝水,保持良好规律的作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在饭前便后洗手,拿了脏东西之后立即洗手。家人外出回来应洗手,换衣之后再与家人接触,减少病毒感染机率。
4、补充维生素。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促进代谢,提高免疫力。维生素能促进体内重要代谢,特别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C能增强皮肤和黏膜的功能,提高免疫力。
5、增强体质,锻炼身体。每天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适当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促进钙、磷吸收,增强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