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仍要防中暑

    夏季已过,但酷热的“秋老虎”我们不得不防。俗话说,“热在三伏”,立秋正是“三伏”中“末伏”的开始,还会有“秋老虎”的袭击。如何做好秋季的防暑降温,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梁小疾通过这篇防暑小指南,希望帮大家度过一个平安的热季。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
人的体温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人体通过皮肤血管扩张、体内血液流速加快、排汗、呼吸、大小便等散发体内热量。在高温、高湿、暴晒、通风不良等环境中,人体会出现散热障碍,导致体内热量蓄积,发生中暑。过劳、睡眠不足、工作强度大是主要诱因。


    二、中暑症状
    1先兆中暑
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动作不协调等伴或不伴体温升高。若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短时间就可以恢复。
    2轻度中暑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3重度中暑
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痉挛、腹痛、高热昏厥、昏迷、虚脱或休克,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可表现为这三种类型的混合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导致死亡。


    三、六类人易中暑
    1老年人      2婴幼儿    3孕产妇    4高强度运动、训练者    5有基础性慢性病者
    6特殊环境劳动工作者:出租车司机、炼铁工人等需在高温环境长期工作的人群。


    四、中暑了怎么办
    1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可饮用淡盐水、绿豆汤等进行补水,同时服用仁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散等防暑降温药物。
    2重度中暑
    对于出现脱水、循环衰竭、痉挛、高热等症状的重症中暑病人应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急救处理。


    五、防暑小贴士
    1保证充足睡眠
    尽量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有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
    2保证足量饮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表明身体已经缺水。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2升水。出汗较多时适当喝些淡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3注意劳逸结合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减少中暑的发生。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周身微热而不出汗为好。
    4饮食
    食物应选清润为主,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萝卜、黄瓜、冬瓜、西红柿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梨、香蕉等,并可多吃些泥鳅、鲥鱼、白鸭肉、银耳等柔润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
    5谨防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的表现有:特别粗心,没有精神,容易激动或情绪低落,不能静心思考,肝火旺等。忌情绪不稳定,烦躁生心火,灼烧津液,造成口干舌燥。中医认为秋主“收”,建议在这个时节要让情绪慢慢收敛,凡事不作过激反应,在做好中暑准备的同时,也要注意调节心理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栏目导航

时间:2021-08-31 08:17:00    来源:无锡市东方娃实验幼儿园
首页标题    立秋后仍要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