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其中部分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患儿可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并导致心肺功能衰竭,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临床特点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手足口病病人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手足口病病人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不同病原体导致的手足口病其传染性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有3周,最长可达6-10周。
易感人群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由于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因此,小孩可多因感染不同病原体而多次得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
临床症状和体征
(1)起病急,先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的特点为:①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也常发生,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②手和脚的皮疹数量少有几个,多的有几十个,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有些皮疹不易看到,需要用手沿掌纹触摸才能发现;③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掌、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3)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少数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极少数患儿病情危重,可导致死亡,存活的患儿也可能留有后遗症。
个人防护措施
一:注意饮食卫生
(1) 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2) 宝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宝宝洗手
二:注意衣物卫生
(1)在给宝宝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2)父母要及时对患病宝宝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
三:注意环境卫生
(1)疾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2)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预防接种
手足口病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疫苗可能成为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EV71灭活疫苗)已上市,可通过接种EV71灭活疫苗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